校友办
 
   
首页    校友会    校友文苑    共大岁月    正文
我与共大学生连队学生的师生情缘
发布时间: 2016-11-09 访问次数:

我与共大学生连队学生的师生情缘

共大学生连队老师、人事处退休干部  闵盛元

  196810月,南昌二中、二十二中迁入共大总校,与共大总校附中合并。三所学校共有2400多名师生,编制成16个连,简称共大学生连队。学生连队的学生是19681113日进校的。我也是196811月毕业留校的,留校后就开始担任学生连队的老师。这些学生从少年进共大,毕业离校工作,再到近几年退休,四十多年来我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现将这段历史作个回忆。

一、1968年共大总校基本状况

 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学校出现了一些特殊现象:学校停止了招生,大部分老师干部下放农村,老三届(666768届)大学毕业生在校等待分配,6970届大学生终止在校学习,提前离校(老五届学生于196811月底全部离校到部队农场和劳改农场去锻炼,接受再教育)。南昌二中、二十二中迁入共大总校,与总校附中合并,实行军事化建制,共编16个连。以连为基层单位。其中,二中66级学生编为一连、二连、三连、四连、五连;67级学生编为六连、七连、八连、九连、十连。二十二中67级学生编为十一连、十二连;66级学生编为十三连、十四连。共大总校附中66级学生编为十五连;67级学生编为十六连。不久,除九连留在校部外,其余15个连先后分别下迁到学校各农林场。其中,将军洲农场有:一连、三连、五连、八连、十连、十一连、十五连(十五连开始在学校后山林场,后转迁将军洲农场)。南湖农场有:四连、六连、十四连。大港林场有:二连、十三连。青岚园林场有:七连、十二连(七连开始在苗圃队,后转青岚)。芭茅岭园艺场有十六连。下迁农场后,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劳动。

二、我与连队学生的师生情缘

 我是1968年共大总校毕业生,我正准备1117日与“老五届”同学离校奔赴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学校突然决定将我所在的农作641班和政治理论班两个班的学生全部留校。留校后我被安排在十四连当辅导员,开始了我与连队学生相处的漫长曲折经历。

  19692月下旬(春节前夕),学校根据上级“关于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前必须到生产第一线去参加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的最新指示精神,把我们留校两个班的学生下放到学校将军洲农场劳动。在黄建涵副校长的亲自带领下,冒着风雪后的冰冻天气,从南昌港码头乘坐学校的“共大一号”轮船直奔鄱阳湖畔的将军洲农场。这样,我就离开了十四连。临行前,十四连部分学生到码头含泪为我告别。这是我工作后第一次下将军洲农场。

 在农场劳动锻炼了半年,19699月,学校将我调回校部,安排到八连任教,并兼任二排班主任。196910月(国庆节后),学校决定将八连、十连、十一连下迁到将军洲农场(在这之前已有一连、三连、五连下迁该场)。现在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八连师生也是坐“共大一号”轮船下农场,在离农场约10里的吉里,船搁浅了,师生只好下船上岸,步行到农场。这是我第二次下将军洲农场。

 来到将军洲农场后,八连派往红卫队,十连在东风队,十一连在向阳队,先来的一连在朝阳队,三连在反修队,五连在“文革”队。后转来的十五连在场部直属队。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在茅棚,上课在茅棚,吃的用的是混杂带锈的水。劳动汗水湿透衣裳,泥巴沾满全身,在那艰苦的环境中,师生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成为永远难忘的记忆。

  1970年底(元旦前夕),67级学生准备毕业分配,师生全部回到校部。元旦后,学校对67级毕业生还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拉练训练。在副校长黄建涵的统一指挥下,1000多名师生身背行李,从学校出发,步行途经新建县、高安大城镇、奉新县、靖安县、安义县、湾里太平镇、翻越梅岭回到学校。行程300余里,历时10多天。拉练途中各连自办伙食。我记得六连的伙食办的最好,很有特色。当时钟明河(后任农大副校长,现已退休)任该连管理员,他将该连学生在南湖农场自种蔬菜腌制的萝卜干、辣椒等带到拉练途中食用,很多连的师生都到该连去抢着品尝,赞不绝口。当时学生连队中还有两张靓丽的名片,一张是文艺宣传队,另一张是男子篮球队。这两个队在南昌市很有名气。这次在拉练途中经过的几个县城都进行了演出和友谊赛,得到了所在地的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评价。这次拉练使学生又一次得到锻炼,师生感情更深了。

 接下来就是学生毕业分配。66级毕业生从1970年初开始分配工作。先是抽调470名学生进我校几个校办工厂(后因双马石汽车制造厂分解,部分学生调其他单位),接着又有一部分分配到南昌其他企业,最后剩下的,在校各农林场就地安置工作。他们参加工作时间一律从19702月起算,67级毕业生986人都分配在南昌市的企事业单位,以高校校属企业为主。也有选择升学的,如读卫校(101人),读高中(44人)。他们参加工作时间是从19712月起算。

  67级学生毕业离校后,我们这些老师也重新进行工作安排。为加强将军洲农场干部力量,我和其他几个连的老师又被安排到将军洲农场。19713月初,黎超校长亲自送我们到农场。八连二排部分同学赶到南昌港码头,挥泪为我送行。这是我第三次下将军洲农场。这次,我在将军洲农场一干就是12年。我与留在农场劳动工作的一连、三连、五连、十五连部分学生朝夕相处,度过那难忘的岁月(我也两次患上了血吸虫病)。直到1983年底,这些在农场工作的同学通过“顶替”(当时国家一项政策,顶替父母工作)、调动、高考(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等,陆续离开农林场。最后各场剩下少数几个没走的,集中调入青岚园林场,不久又安排到校部和工厂了。这样,66级学生也就全部结束了在农林场的艰苦工作和生活。

  1983年—1984年,我被借用在省教育厅调资办工作,主要是为省属高校校办企业职工调整工资。不知是组织上的有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我到各高校校办企业去调查调资工作的具体问题时,这些企业职工很多都是共大连队的学生。师生邂逅相遇,格外亲热和高兴。由于情况很熟,调资工作也就很顺利完成。

  19851月,我回到学校工作。先在工厂农场管理处,后又调人事处工作,直到2010年(退休后返聘了7年)。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我和很多学生保持了密切联系。特别是八连的学生,我经常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种活动,师生情谊甚深。同时我也为学生连队的很多校友解决了他们在共大时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个人档案不全问题。他们的档案中都没有招工表,有的还缺转正定级表和调资表。档案不全将影响到到他们正常退休。对于缺转正定级表、调资表的,我查找原始存根复印,补充到个人档案中去。对于全部没有招工表的问题,我将连队学生花名册,省里、学校对这批学生待遇的有关文件,与南昌市社保处协调(在校工作的200多名学生造具花名册,社保处签署意见备案,在外单位工作的,由学校出具证明),顺利地解决了他们正常退休待遇的问题。

三、共大学生连队校友现况和建议

 共大学生连队的学生,是我校办学史中过渡时期的一批特殊校友。当时他们只有15岁左右,第一次离开父母,背上行李步行来到共大总校。他们读的书不多,吃的苦不少,有遗憾,更有收获。经过共大的锻炼,为他们后来的拼搏增添了正能量,他们中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成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各级部门的领导,有的成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骨干……。他们在校时为校办企业的发展流过汗、出过力,毕业后有的又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做过努力和贡献。现在,他们都退休了(有的还在返聘)。校友情深,一生留念。今年5月,他们自发地在南昌市八一公园九曲桥设立了“共大一角”,每周的星期六上午9点至11点,共大学生连队的校友都会去那团聚,少则一、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在南昌市反响很大。校友相见,回忆往事,谈论未来,唱歌跳舞,甚是热闹。本人108日也参加了欢聚,在谈论中,还在返聘的校友,他们研究的项目与学校有关联,想为学校出力;还有很多校友提出,为纪念他们与共大50周年的情缘,想回母校搞庆祝活动……


友情链接:

             
 

联系电话

0791-83828280

 

电子邮箱

1823127547@qq.com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开发区江西农业大学行政办公大楼校友办(211、212、213室) Copyright ©  2018 江西农业大学校友办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U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