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办
 
   
首页    校友会    校友文苑    共大岁月    正文
回首沙子岭百事总关情 ——《六连通讯录》序
发布时间: 2017-03-27 访问次数:

  平常岁月的记忆很容易泯灭,荒唐年代的经历却难以忘怀。

  一九六八年,南昌二中,这所省、市重点中学(前身为一九一0年建校的心远中学)被撤销了!没有了!高中生分到工厂、农场或插队农村,教师大部分下放到农村当农民。剩下的19661967年入校的初中生成了少年“遗民”,被迁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校址即现在的江西农业大学)学习、劳动。当时将3个教学班编作一个连,由入驻学校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成员担任连长、指导员,每排(教学班)配备一名教师。十一月下旬的某一天,被撤销了的南昌二中的一千多名少年“遗民”,迎着寒风,扛着红旗,背着背包,行进在八一桥北面的黄泥巴马路上……

   到了共大总校后,这群少年的第一门课是劳动,第二门课还是劳动,第三门课则是下到共大总校所属的农场、林场去劳动。

   一九六九年初吧,六连被安排到共大总校所属的南湖农场,在永修县的江益镇。六连师生的住地叫沙子岭,是濒临南湖(鄱阳湖边缘的一片水域)的一段丘陵。中间一条拖拉机道,高高低低的,南坡有一片一片梯田式的旱地,其余地方则是荆榛纠结紧,茅草过人高。这里有几间土坯房,住了三户农场职工。

   六连师生来了以后,这块湖滨的丘陵便热闹起来了。开道路,平地基,搭厨房,建茅棚,挖水井,甚至还建了个猪圈。茅屋中间为教室,两边分别为男女寝室。所谓茅屋者,竹篱笆糊泥就是墙,干茅草覆盖就是顶,空气流通,冬冷夏凉。当时有同学在门侧贴了一副对联云:“竹篱茅舍风光好,高楼大厦总不如”。我们的生产任务主要是种蔬菜、花生(大面积),还种了点棉花什么的。文化课极少,只有在天气不好不能劳动的日子才会临时安排一下。在那个岁月里,在那种环境中,劳动之繁重,生活之艰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一百多名天真烂漫的少年坚强地挺住了,没有一个人离开。青春之光总是要闪耀的,有时候,他们还能自找一些乐子呢!约一年后,六连师生离开了沙子岭,回到了总校。

   一九七0年,这批少年被分配了,大部分分到工厂做工人,从此踏上了人生的新里程。

   离开沙子岭快半个世纪了,当那些年少男少女早已为人之祖了,但是,不少同学还会回沙子岭看看,故地重游。毕竟沙子岭耗磨了他们少年时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回首沙子岭,百事总关情!那些在其中做过美梦的茅屋还在吗?没有了,连痕迹都没有了。那口有点涩味的水井还在吗?还在,只是土石已经填满,湮没在乱草之间。食堂旁边那棵樟树还在吗?还在,苍老而又寂寞。土坯房还在吗?剩几尺断壁残垣。还能看到那满湖的野鸭子吗?还能闻到那刚刚翻过泥土的气息吗?还有那满坡的绿油油的花生苗吗?现在,这里是“三径就荒”,车辆已不能进,只能徒步而行,鸣虫唧唧,草木深深。这里给六连师生留下的只有回想与惆怅。

   时下流行同学聚会,或十年一聚,或五年一聚,最多也不过一年一聚,然而,共大六连同学竟是一周一聚,其密度之大,世所罕见。他们周六在八一公园九曲桥上相聚,每次不下二十人。他们照相,聊天,歌舞,玩笑,有时还聚餐,总之是不亦乐乎。是什么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是沙子岭共同学习,生活、劳动结下的情谊。少年同学结下的情谊最为纯真,也就更“保鲜”。每一次聚会都会让他们重新体会一次青春的滋味。啊!沙子岭教我如何不想他。

   六连同学要出《六连通信录》,志红同学要我写一篇序,我欣然奉命,于是写下了上面这些文字,并藉以表达我对六连同学的亲爱与思念。

  


                                                              欧阳绩任

                                         20161225

作者简介:

   欧阳绩任,江西兴国县人,1943年生。1964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现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到南昌市第二中学任语文教员。1968年迁校至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现江西农业大学),担任六连副连长,与学生一起在永修县江益镇的共大总校南湖农场沙子岭劳动。曾在共大730学校(附中)任教,1973年调回南昌二中,高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2003年退休。


友情链接:

             
 

联系电话

0791-83828280

 

电子邮箱

1823127547@qq.com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开发区江西农业大学行政办公大楼校友办(211、212、213室) Copyright ©  2018 江西农业大学校友办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U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