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班同学聚会有感
李发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大学毕业至今已五十周年了。记得五十三年前的一九六四年,江西共大总校首届纳入国家高等院校考试招收学生计划,一张录取通知书让我们从赣鄱大地相聚在赣水之滨边,梅岭山下共大总校。五十个兄弟姐妹组成了难以忘怀的温馨之家——农经64—4班。
五十年前的悠悠岁月,我们朝夕相伴,情深意长,留下了永恒美好的回眸;
四年里,青岚果园的丰收,将军洲农场的稻花香,大港林场深山伐竹……晒黑了我们的肌肤,磨炼了我们的筋骨,增强了我们的体魄。让我们享受了丰收的甜美,艰苦劳动、团结互助的友谊,增强了同学之间的情感!
四年里,在宽敞明亮的课堂、图书馆,风景如画的校园,任我们在书山上攀登,知识海洋里遨游,在老师的教育下探索知识宝库的奥秘!
四年里,我们在红旗下成长,成了共和国的宠儿,至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闪亮的记忆:66年国庆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共享首都国庆之夜绚丽多彩的焰火盛会;同年九月一天晚上,在北京石油学院的校园里,得到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校长的接见。汪校长说:“我过去是你们的校长,今天仍然是你们的校长……”让我们倍感亲切;66年2月7日,朱德委员长和夫人到校视察,受到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他老人家留给母校“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理论与实贱,脑力与体力,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学校……”题词再次给共大学子以鞭策和鼓舞;65年秋,中日青年在母校的联欢,上海天马制片厂在母校拍摄的纪录片《创出一条路》等等都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培养了我们热爱祖国、以母校为荣,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坚强信念。
四年,人生弹指一挥间,却是我们最重要闪光的年华——她是我们人生政治健康、身体健康永远的平台;她拓宽了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视野;她是我们走向社会,勇于担当,成家立业、养育儿孙,在人生征途勇往向前的基石和又一起点。
母校的四年,是一杯香甜的甘露,滋润我们茁壮成长;是一坛陈年佳酿,让我们陶醉难忘,回味无穷;是一道传递爱的奉献,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一本毕业文凭,师出同门的我们从此天各一方。1967年到2017年半个世纪的春秋,跨越了二个世纪,跨越了二个千年。“当年青丝留不住,年纹已藏两鬓霜。”回眸这不平凡的五十年,我们都会微绽笑靥。风雨岁月在变,但同学的感情没有变。
五十年,我们都在千方百计地联系、互访、祝福、相聚——鸿雁传书“阔别多年,总在惦中”;电话长谈语音未变,通话双方能直道对方姓名,甚至小名;老师、同学从远方来,聚餐、谈心,览胜不亦乐乎;微信、视频海阔天空,侃侃而谈;一封封电子邮件,一段段短信祝福,95年南昌、96年赣州聚会……让我们忘不了那些青春燃烧的岁月,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亲切;世世事事的沉沉浮浮,在碌碌奔忙之中听到久违的声音,看到似曾相识的面孔,谈论点点滴滴的往事,让模糊的记忆逐渐清晰,让你的音容笑貌拨开虚幻的面纱,真实的你、我、他(她)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此时此刻,我们十分缅怀十四位可能驾鹤西去的学友,他们中的一些人毕业竟成了同学之间的永别。
同学们:35位同学通讯录是我们今后交流相会的金桥。同学策划操办的四月盛会已成定局。 “一辈子同窗三辈子亲”给我们以启迪,35位可联络的同学们,我们要一个不少的欢聚在南昌。让我们偕同老伴,携子女、孙辈、曾孙们共享同窗之宜的美好回眸;畅谈五十个春秋艰苦奋斗的光辉岁月;交流美满幸福家庭的喜悦;回母校寻觅显赫学府的魅力和岁月的遗存;见证发展腾飞花园城市——南昌。
久别盼重逢。“相逢时难别亦难”,这次重逢只能是几十个小时,我们又将各奔东西,离别是痛苦的,但也是暂时的。
我们还有明天,将来直至永远……
人生七十古来稀已成历史。科学家预测人的自然寿命是125岁。国人平均寿命已达76岁。七十小弟弟(妹妹)、八十多来兮、九十不稀奇、百岁笑嘻嘻。“乐龄”取代了“老龄”的称谓。多彩金秋,晚霞璀璨是我们今日生活真实写照。在航空、高铁、高速、私家车四通八达的今天,明日之聚会或95年南昌、96年赣州聚会模式,三、五小群体聚会等必将常态化;电子邮箱、微信、电话等横向交流将让地球村的我们,如同天涯若比窗(邻)。在你、我、他(她)八十、九十、百岁……生日的时候,一个电话、一封电子邮件,定能让同学们登府祝寿,举起手中的金杯,斟满美酒,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当你、我、他(她)到异国他乡旅游,子孙大有建树,宝宅降真龙,飞来金凤凰的时候,千万别忘了用视频让同学们分享您的快乐!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历史没有愧对我们,我们更没有辜负历史!
这,就是同学聚会的意义所在。
同学们,聚会筹备组嘱我为同学聚会写点东西,实在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但为了我们地久天长的友谊,为我们四月的聚会,我还是写了上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