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中
48年前,我们在梅岭脚下的共大总校匆匆告别,开始了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的劳动锻炼,也开始了走向社会的新的人生征程。
在这里我们度过了最纯情如歌,富有朝气的大学时代,跨越了成长进步不可缺少的阶梯,学校生活的最后一站,我们同一个礼堂开会,听同一个老师讲课,参加同一项艰苦的劳动,做着不同的人生之梦,留下不尽的牵挂和留恋。
在这里我们经历了“文革”狂热和动荡,经历了批判“三家村”,经受了一九六六年六月一日的精神“元梓弹”的爆炸和狂热,(指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等七人写的一张大字报),这颗“元梓弹”和当时《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产生的能量远远超过了真正的原子弹。它拉开了“文革”开始的序幕!
在这里我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傲游;也经常参加学校附属农场、林场的农业劳动和工业实践。我们曾经进入大港林场的深山老林伐木;曾经赴鄱阳湖畔的将军洲农场“双抢”;曾经到江西小扶拖拉机厂实习。到了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三日,在维护稳定、知识分子要劳动改造的旗号下,我们离开了学校,下放到匆忙成立的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从此,我们天各一方,杳无音讯,断了联系达48年之久。
48年后,我们这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又来到这里。学校变大了,改名了,形成了占地面积1.6万亩,教学用地3950亩的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建设人才。环顾这个令我们魂牵梦萦,度过大学时代的地方,如今是今非昔比,当年的农机系变成了工业学院,当年朴素的校园变成了座座楼房、亭台楼阁、湖水清澈的美丽大花园。
学校已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在南校区我们感受到传承与发展,在北校区我们感受到现代与堂皇。高大雄伟、宽敞明亮的“先骕楼”;安静整洁、青山碧波相伴的学生公寓;湖水清澈、柳枝摇曳的翠湖。学校不但环境优美,体现时代特征,而且学术氛围浓郁,文化品味高雅。在这里有全省第一个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有全省唯一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有全省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有全省第一个超级稻新品种…。学校尊循“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流淌着“争创一流”的热血基因,形成“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校风。对待校友,亦很热情,学校设有“校友办公室”专门做这项工作,让我们经历了回家的感觉。
虽然,时代的发展改变当年的模样,却抺不掉我们心中的记忆,灵魂的寻根和回家的感觉。当年教室里那琅琅读书声,操场上那矫健的脚步,同学之间那青涩轶事仿佛已经穿越时光隧道,像电影中蒙太奇的镜头一样带着48年积淀的深厚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其中,饱含着我们的青春、理想和追求,寄托着我们对真诚、纯洁和友爱的渴望与坚守。是我们感情的网络,在社会上互相帮助的平台。
今天的相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怀着对母校和青春的眷恋以及增进友谊,经过精心组织,克服各种困难重返母校。农机系65一1班的李培存、胡文亮和马国栋同学耗费自己的休息时间与精力,多方联系同学,认真筹办聚会;庚雷同学,聚会之日其爱人突然生病住院,自己又跌伤手腕,但他为了能按时参加聚会,他当天早晨坐飞机从上海直接赶到学校。
今天的相聚,我们重叙同学之间的友情,交流生活和工作的苦乐。我们不攀比职位、权利、金钱和财富。有所成就者谦虚谨慎,无名英雄不卑不亢。富有者感念当年的艰苦奋斗,贫穷者享受精神生活的充实。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各有各人的长处和短处,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过的比我好,我从内心感到欣慰。你正享受幸福,我为你祝福。你承受不幸,我为你分忧。
48年过去了,弹指一辉间。我们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洞明了人间的世态炎凉。我们之中没有出现手握重权的高干,却有黙黙奉献的基层领导干部;没有产生科技巨匠和两院院士,却有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没有显现腰缠万贯的富商,却有勤劳守法奔小康芸芸众生。我们平凡却不平庸,普通却不落后,像一座並不巍峨却锦绣、厚实的群山,巍然屹立。
年愈古稀的老同学聚会,彰显了太平盛世的和谐,是老年人的集体休闲,是情感的交流和精神放松,是晚年生命的享受,有利于身心健康。今后,我们要适当地再聚!我们要在夕阳中相互守望,在晚霞中相互关爱。把老有所为的工作做得出色,把儿孙绕膝的生活过得精彩!
[作者简介]
邓建中,男,原共大总校农机65--1班学生。现为江西作家协会会员(证号:04150),抚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南昌晚报老年记者。
如游记《凤凰沟观茶海》在《南昌晚报》、天园网主办的“秀美乡村,最美游记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散文《莲花之韵》获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共抚州市纪委“清风苑”杯散文大赛中获入选奖;散文《做幸福抚州的主人》在抚州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凯里路桥杯“幸福抚州”散文大赛中获优秀奖,散文《品华绿神蛋》在抚州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华绿神蛋杯”征文中获三等奖;小说《铁面外甥》在《南昌日报》主办的“我与税收”有奖征文中获一等奖,散文《糠饼的力量》。在省级刊物《老友》主办的“乡土、乡音、乡情”的征文中获二等奖(以上征文均面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