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江西省科技厅厅长、农大校友 李国强
杨惟义(1897—1972)比邵式平(1900—1965)大3岁,他们都是上饶农家子弟出身,都生长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都忧国忧民,但两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邵式平从北京师范大学肄业后,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杨惟义则留学欧洲,学习回国,致力于科学救国。1949年他们殊途同归。回到江西,建设江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xml:namespace>
在长达16年的交往中,邵式平是新中国首任也是终身的江西省长。杨惟义是江西农学院首任也是终身院长。两人彼此尊重信任,互为良师益友,是事业上同德同心同志的典范,也是党的高级干部与学者专家团结共事的楷模。
一
邵式平目光远大,求贤若渴,杨惟义殚思竭虑,为知己者用。
1949年5月,邵式平从东北解放区南下到江西,就风尘仆仆至南昌大学杨惟义家中拜访,了解学校情况,鼓励杨惟义为建设江西出力。不久,江西农学院成立,杨惟义被任命为院长,并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工作到“文革”中病逝。在邵式平担任省长期间,杨惟义是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府财经委员会委员,两人在省科学领导小组、省科普协会、省科委、中科院江西分院等众多机构中同时担任正、副职。杨惟义是省政府当之无愧的科技顾问,是邵式平最得力的助手和最亲密的朋友之一。
杨惟义在主持江西农学院政务的同时,主动为全省农业科技服务,为政府分忧,让农民受惠。据初步统计,50年代初,杨惟义就在《江西日报》等报刊发表50多篇科普文章。他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宣传科学知识,提出自己的建议措施。如:指导植树造林,种植水稻、蔬菜、红薯、除虫菊,养蓖麻蚕,防治病虫害、粮食虫霉、蚂蝗防治等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干部农民群众的欢迎。
邵式平经常征求并高度重视杨惟义的意见。1950年9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在武汉召开全体委员会会议,省党政军领导都参加了,杨惟义是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邵式平向杨惟义讨教防治稻螟问题。邵式平说,去年秋天我省发生严重的螟害,粮食生产大受影响,今年稻螟又抬头了。邵式平为之心急如焚,杨惟义连夜献计,提出“三耕治螟法”,即:发动农民群众,积极秋耕 ,普遍冬耕,提早春耕,犹如打仗的三道防线。邵式平当机立断,采纳杨惟义“三耕治螟”的意见。当年就召开治螟讲习会,杨惟义作“三耕治螟”专题发言,邵式平亲自到会动员讲话,迅速在全省掀起积极秋耕、普遍冬耕,次年又提早春耕,螟害显著减轻。经过连续三年“三耕”,全省平均每亩的白穗率已降到1%以下了。江西的“三耕治螟”经验还被农业部门推广到湖南、湖北等十省区,并在日本引起关注。
1951年6月10日,杨惟义撰写《本月内农业上最紧急的问题,要加强努力争取丰收》一文,邵式平批转全省,说此文“写得很好,希望我厅、专署、县各级干部根据具体情况切实研究,积极推行为要。”
杨惟义是著名昆虫专家,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当时在江西工作的唯一的本土学部委员(院士)。中科院欲调扬惟义到动物研究所工作,被省政府挽留。邵式平对杨惟义说,江西是农业省份,怎么离得开你这位农业科学家呢?你就中科院和江西农学院两边兼顾吧。邵式平向中科院承诺,杨惟义每年去中科院工作半年,在江西工作半年。杨惟义顾全大局,两边兼顾,尽心尽职。省里每年的科技、教育、农业、科普等相关会议和重要活动,杨惟义都尽量参加,支持和配合政府工作,并把农学院工作抓好。杨惟义多次邀请邵式平到农学院给师生作形势报告,而邵式平总是有请必到,国际国内、办学、建设,侃侃而谈,深受师生欢迎。
二
杨惟义和邵式平都是全国人大代表,他深知光荣愈多,责任愈重,认真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
1950年,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卫生部部署,组织省防疫大队赴农村调查血吸虫病流行情况。邵式平强调要发挥专家的作用,并点名杨惟义、程崇圮等几位专家参加。杨惟义不负邵式平重托,在对鄱阳湖周边余江、余干、玉山、鄱阳、九江等县调查后,于1953年撰写了《对于赣东北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最早的一篇血防论文,成为全省血防培训班的教材。1955年12月,江西成立血吸虫研究委员会,杨惟义任副主任委员,他在“意见”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入考察,基本摸清了我国血吸虫疫区分布、危害等情况,写出一份4万多字的《要赶快扑灭日本住血吸虫》的报告,呈报省政府和全国人大。在这篇报告中, 杨惟义运用生态血防的理念,提出标本兼治15条办法。在全国人大会上,他当面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上饶等地血吸虫病的严重的情况,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他的防治意见和建议有效地指导了江西血防工作,并被总结推广到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疫区群众送瘟神的历史性胜利凝聚着杨惟义的智慧和汗水。
1960年3月,杨惟义在全国人大作了题为《大茅山兴盛起来了》的大会发言,热忱介绍江西5万干部上山下湖,创办国营社会主义垦殖场的成就,受到好评。1962年2月15日,他刚从越南指导灭虫回省,便出席省政府办公厅红旗试验农场业余大学的开学典礼。他说,在越南期间就看了杨尚奎《红色粤赣边》和方志纯《关于开发大茅山》的法文版文章,江西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是开发山区,一是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打响了二炮。杨惟义强调说,邵省长对教育特别重视,创办共大已经创造出不少成功的经验,引起国内多地的注意。中国人口众多,要想普及教育,如果只用一套老的教育制度,不知要多少年才能普及,恐怕一辈子不能普及。现在有了劳动大学这个巧妙的办法,不需要多少教育经费,便可以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江西共大总校聘请杨惟义担任特约教授,他很愉快地接受了。
邵式平学师范出身,在江西苏区、在陕北根据地、在东北解放区,都办过革命大学,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丰富办学经验,人称“教育省长”,杨惟义十分敬佩。1965年7月,全国高等农业教育会议后,江西农学院进行半农半读、社来社去的试点。次年3月,杨惟义参加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教育座谈会,他在会上介绍江西农学院的试点情况后说,以前我对于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认识是不清楚的。1957年,邵省长对于农业教育的制度发生了很大的疑问,58年他就创办了现在的共大,这让我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我国教育的新方向,农业院校走上半农半读、社来社去的光明大道。杨惟义在北京讲这番话的时候,邵式平去世已经一年多,邵式平的办学思想和言谈举止依然活在杨惟义的心中。
三
高山流水有知音。邵式平在世时,杨惟义敬重他,去世后怀念他,他们之间的情谊真挚感人。
“文革”中,杨惟义突遭厄运,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有一张大字报说杨惟义1962年8月9日在省根治水旱、兴办水利、全面绿化综合研究会上污蔑现在出了“孽龙”,“否定水利建设大跃进”。杨惟义抄录大字报,并写了一段精彩的批注:
声明:这件事由邵省长主持的,最后有《江西治水讨论集》,其中在21页和67页中有我的发言稿,可以细查是否有反对赣抚平原修水利的言论。如果有这样的言论,邵省长就必定当场批责,等不到今天来揭发。那次的讨论时,我在听了兴国、大余等地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后,起来发言说,因为水土流失,使泥沙冲入河床,使水流不畅,崩塌堤岸,这就是“孽龙”。要把这些“孽龙”治好,水利才可以救治更好,不同意束水冲沙的办法。不但我个人的意思如此,农业厅和林业厅出席的人意见都是如此,邵省长亦同意我们很多人的意见。这是实况。所提若不属实,可以更深向农业厅调查。
这个批注也即“声明”,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大字报无中生有,陷人于罪,置杨惟义(也是与会者大多数发言者)的正确意见于不顾,全是诬陷不实之词。杨惟义光明磊落,摆事实,讲道理,予以严正驳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短短200多个字的批注中,竟3次提到邵式平。当时正是黑云压城、批斗领导干部的疯狂年代,杨惟义身陷囹圄,却宁折不弯,依然不回避邵式平,尊重邵式平,相信邵式平,这是何等凛然的正气,何等高尚的品格!
杨惟义与邵式平意趣相投,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爱好。比如邵式平喜欢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读诗写诗,杨惟义也有此爱好。翻阅杨惟义日记,在大量的科研、工作记录之外,还可见古典诗词、师友和自己的诗词。1958年2月,他就抄录了邵式平的几首诗,如《夜宿甘棠湖》、《庐山面目》、《圭峰冬游》等。这些诗邵式平生前均未公开发表过,显然是征求杨惟义意见或两人共同赏析时记下的。诗言志,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兴趣爱好,使杨惟义与邵式平的心靠得更近了。
《国语》云:“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黑格尔说,只有精神才能认识精神。邵式平是知识分子出身的领导干部,他敬重、信任杨惟义,是慧眼识才、以德润才、真心爱才,杨惟义遇到邵式平是千里马遇到伯乐。邵式平与杨惟义志同道合,志在兴赣富民,道是实事求是,这也正是我们党政治生态健康的一种体现。
2014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