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惟义,现代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于1897 年4月16日出生在江西上饶县一个农民家庭。家道贫苦,父母为供他学习,常常节衣缩食。少年时的杨惟义苦读寒窗,在书塾里算他的学业最优良。进入青年时代的杨惟义目睹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和列强的横蛮侵略,常常义愤填膺,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拯救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怀着这种强烈的愿望,他对知识孜孜以求,刻苦攻读,终于192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农学专业。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江苏昆虫局任技术员、技师,然后又去长沙甲种农校和修业农校任教员。不久,被东南大学农学院、中山大学聘任,先后担任助教、讲师,直至1927年。1928年至1930年任江西昆虫局局长。在学生时代,直至走上社会,他无不在考虑实现他“科学救国”的愿望,1931年他以顽强的毅力和渊博的知识考取了公费留学,获得了出国考察的机会。他踏上征途,远涉重洋,辗转法国、英国、比利时和德国,考察昆虫,先后在这些国家的博物院(馆)内专门从事半翅目昆虫分类的研究。他非常珍惜这样好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攻读文献资料,坚持不懈,点点滴滴积累,从不放松。这期间,他不辞辛劳去匈牙利、波兰等国家考察研究,于1935年取道苏联并在苏联作短期考察后回国。他十分珍惜时间和机会,在这5年中除了在博物馆学习、工作外,他和同伴常长途跋涉,到田野和高山,探索昆虫的奥秘,捕获和采制了很多不常见的昆虫标本和寄生植物标本,一起到野外考察,经常冒着猛兽毒蛇袭击的危险,忍受饥渴,深入到山区林间,甚至是渺无人烟的原始地带。在前苏联期间,他考察了西伯利亚的昆虫分布,建立起许多半翅目昆虫的分类“档案”,以供潜心思考,探索精蕴。为了顺利阅读国外有关文献资料,他以惊人的意志和灵敏,攻克了英、法、德三种语言,并用中、英、法三国文字发表论文。他和其他的昆虫学者提出了中国昆虫分布的地理区域;还对江西地理区域问题,和其他的同事、学生一起从各个不同的昆虫类群,先后做过大量的调查、整理及分析工作,发表论著。其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倾向于江西规划为东洋界的江南亚热带稻茶区。杨惟义发表过《中国蝽科、平腹蝽科、异尾蝽科、土蝽科及其他一些科昆虫之分布》、《中国昆虫之分布》、《华北蝽蟓志略》、《江西蝽蟓》、《中国平腹蝽蟓科》、《中国盾背蝽蟓亚科》、《中国异尾虫科之斟订》、《中国广膜虫亚科及其两性之研究》等分类学、地理分布学论文50余篇;发现蝽类60余个新属、种 。他对半翅目昆虫分类的研究和学术造诣,引起了世界昆虫界的瞩目。解放后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他逐渐认识到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7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杨教授在学术上造诣深,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江西昆虫分会理事长、中共江西农学院党委常委、江西农学院院长、中国《昆虫学报》编委等职。先后在南昌中正大学、无锡江南大学和南昌大学任教授;1952年开始任江西农学院院长,1954年荣任教育部批准的一级教授。建国初期,党中央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这时他主要研究推广水稻害虫的农业防治,在我省提出“三耕治螟法”(积极秋耕,普遍冬耕和提早春耕),还提出“红花田留种改革措施”和“粮食仓库害虫防治法”等,曾得到省政府主席邵式平的大力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扬和尊敬,获得了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56年至1959年,杨惟义教授随中国科学院农业考察团到新疆进行实地考察,他是考察组里年龄最大的一位专家,但他不顾体弱多病,也不顾胃部已做过切除手术,仍同中、青年科学工作者一道,登天山过沙漠,不分春夏秋冬,也不分阴晴昼晦,调查和研究,在攀登科学高峰中,披榛觅路,有所成就。五年共采到昆虫标本255000余号;收集到农业、蔬菜、果树、仓贮、蚕桑、林木、畜禽、牧草、卫生害虫及益虫等资料数据。他发表了有关害虫防治论文50余篇,对祖国边陲的农业建设起了促进作用。1958年至1964年,先后出版了《水稻害虫的全面防治》、《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二册·蝽科》、《新疆昆虫考察报告》等专著。
1961年5月至1962年1月,他应国家的派遣赴越南培训当地的农业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当时虽年逾花甲,但精神矍铄。他一心一意扑在援越事业上,卓有成效的工作,荣获胡志明友谊勋章,为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为国际主义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回国后,他又继续担任《中国经济昆虫志·蝽科》的编著任务,到1966年上半年,写出了《中国经济昆虫志·平腹蝽科》、《中国经济昆虫志·异尾蝽科》两本专著待出版,后因“文革”10年动乱,被迫中断。
杨惟义任江西农学院院长十余年,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他以极大的注意力从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造就农业高级技术人才和农业昆虫研究人才,桃李满天下。如今已有许多人成为教育、科研、生产等战线上的骨干。杨教授秉性公正严谨,事必躬亲。对学生爱而不溺、严而不苛,淡泊而自勉,主要培养后辈们奋发努力自觉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言传身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虽身兼数职,同时又担任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任务,但他总是腾出时间审阅教案、审阅文稿,并亲自带研究生。他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十分关心先进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夺取高产稳产。他要求教师把实地考察的情况、调查的结果、试验得出的数据有机地编进教材。他主张在编写教材与讲课中注意花朵与枝叶并茂,互相衬映,增添活力,亦可含蓄蕴籍,使受教育者感到兴趣有余。在他身边学习、工作过的同志都记得杨教授常以“业精于勤,业精于恒”来奖掖后辈,冀望成才。他对古典和西方学说有较深的涵养,但他总启迪学生和年轻教师“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要食古而不化,不要食洋而崇洋”。许多人深感过去在江西农学院学习能接受杨先生的教诲,是一生中最美好时期。1972年2月21日,杨惟义先生病逝于天津,享年75岁。
粉碎“四人帮”后,杨惟义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于1979年3月27日在南昌市举行了追悼会,高度评价了他忠诚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 (柳志慎 薛荣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