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历史,风雨历程
一纸诏书,兴农育才,我们从历史的一端走来,见证江西农业教育的一步步变革;一所学校,几经调整,变的是名,不变的是心。 溯源历史,看近代江西农林教育的启程和发展,看江西农业大学的诞生与起步。溯源历史,看百年母校风雨历程,宏图初展。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国殇民苦的国情再次激发了莘莘学子“科教救国”、“实业救国”的志向,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在全国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商、工。其中对农业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开创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之起源。
1895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的具体意见,光绪帝励志维新。1896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史称维新运动。其中涉及农业改革的有包括“设立农务学堂”等六个方面。1899年,慈禧“懿旨劝农设学”。1903年提倡兴办实业学堂。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开设办法,将学堂分为普通和实业两个系统。随着学堂的兴办的越来越来多,且起到了实质性作用,清政府于1905年发布谕令停罢科举,并要求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西农业大学的前身江西实业学堂应运而生,开启了这所百年老校的育才之路。1907年,江西实业学堂划归省提学使司管理后,于1908年2月改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1909年增设了林科,第二年林科便迁往庐山白鹿动洞书院,成立了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后又因经费问题,迁回南昌,与高等农业学堂合并成立江西高等农林学堂。办学两年后,于1914年改称为江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直至1927年,学校和法政、工业、医学等另立的三所公里的专门学校合并改办江西中山大学,但由于合并后难以弥合、无法统一管理,同年8月就恢复了独自办学,恢复了原校名。江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沿用至1931年8月,根据国民政府的《专科学校组织法》,教育部取消了专门制,学校更名为江西省立农艺专科学校。
1934年3月,江西国民政府为谋全省农业技术改进与农村生活的改善,设立了江西农业院,主持全省农事试验、农业推广和农业教育,并将包括江西省立农艺专科学校在内的全省农林院校划为其管辖。后因为此设置不合教育部令,加上经费紧缺,至1935年暂时停办。直至1943年,由于江西农林建设人才匮乏,江西省立农艺专科学校在江西泰和复办。并正式改名为江西农业专科学校。
动荡社会的新事物注定不会有稳定的发展,从最初的江西实业学堂追溯到江西农业专科学校,学校先后更名近11次,虽然名字在不断变动,但学校的实质并没有太大的变动,从1905年到1943年,学校在不断的发展,即便中间有过各种问题,合并的不顺利,停办等,但学校在农业上的教育给当时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也为后期的南昌大学农学院的创办奠定了基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都说江西美,一美在庐山,庐山风景好自然不必多提,要说的是这秀丽的风景曾给我们江西带来了一所好学校。1934年夏,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和当时的江西政府主席熊式辉同游庐山说到“此处最宜讲学,大学设于此处最佳”。于是熊式辉便按照蒋介石的旨意,正式提出在江西创办大学的建议。虽由于战争原因,蒋介石没有出席学校的建设,但他始终关注着这所学校的建设,先后两次拨款100万元作为创办基金。到1940年,以蒋介石名字命名的国立中正大学就这样诞生了。
当然,一所好的学校是要一步步踏实走出来的,中正大学也不例外,学校建成后,第一任校长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胡先骕教授,他在就职典礼上说,“本人治校,‘教’与 ‘育’并重,希望造就多数专家”,在教学方法上,“不竞务新奇,亦不拘守陈说”。他要求:“从校长以至同学,每一个人都应有这样一个目标,就是要使本校成为国内外一个最好的大学。”他精心擘划、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凭借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声望,请到了许多出色的教授、学者,中正大学已初步实现“名校名师”。 1944年5月,胡先骕教授辞职后,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肖蘧教授担任校长,到校履职。此时,日寇为稳定中国战区局势,以便转向太平洋,在中国再次发起进攻,战局日趋紧张。学校处在极为艰苦的时期。肖蘧校长千方百计、竭尽心力,一方面团结、善用,留住老教授,另一方面亲赴桂林、昆明、贵阳、重庆、成都、长汀、南京、上海等地延聘大批名流学者来到学校讲学。至1947年6月,在肖蘧校长任职期间,学校虽处于动荡困难时期,但他认认真真办学,各方面的工作有所推进,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学校规模和校务工作,成绩显著。中正大学朝着一个卓越大学一步步前进。
百年老校,桃李芬芳
直至1949年,解放军进驻南昌,中正大学更名为南昌大学,其后江西政府发布《江西省教育改革方案》,以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国立南昌大学为基础,与省立农业专科学校等院校合并为南昌大学,并组建新的南昌大学农学院。到1952年,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院系大调整,南昌大学各个院被分散到各个学校,以平衡全国师资力量,而南昌大学农学院的农学专业、兽医专业和和河南农学院、湖南农学院、广西农学院的兽医专业,江西兽医专科学校,南昌农业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江西农学院,院长为著名昆虫学家杨惟义。
就在新中国还在不断建设发展中,江西一所著名而且特别的院校诞生。 江西省是一个山多平地少的省份,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0%,素有“ 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山区资源十分丰富,加之江西是毛泽东主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亲手开创的革命根据地,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中央十分关怀江西革命老区的建设和社会发展。1957年月12 月,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动员、派遣了5万余名机关干部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上山下乡,在全省山区革命老根据地建起了106个农林牧副渔综合垦殖场。为了解决大多数农民无法上学的问题,在毛泽东主席的建议与大力支持下,在邵式平省长、刘俊秀书记、汪东兴副省长等同志的积极筹备下,在1958年8 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1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和井冈山、庐山等30所分校同时举行开学典礼。一所以“半工半读”为特征的新型大学在江西这块革命老根据地就这样诞生了。
建校初期,学校没有一砖一瓦,没有资金来源,只是靠着对这份事业的信念,将共大建成为一所全国认可著名的大学。可以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首届新生是最艰辛的,他们来自各个地方,也许是没有一点知识文化的农民,也许是从没有想到过学校会是这般的没干过粗活的热血青年们,但不管是谁,他们都没有选择离开,没有放弃对共大的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把学校建的越来越好,他们从没有像政府要过钱,就这样靠着自己的力量,把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大学建设为一个总校1所,分校112所的大学校。建校期间,全校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拼搏苦干,凭借自己的双手,通过远征大港山,砍茅竹,建林场;战瓜洲,开垦湖州荒地,创建共大粮仓;修水库,开良田,建立蔬菜基地等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渡过了难关。经过两年多打基础、摸经验、探道路、建体系的工作,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扩大了规模,创建了一些生产基地,发展了生产,站稳了脚跟。一支“半工半读”的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来了,为共大坚持“半工半读”的办校方针,为培养大批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普通劳动者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60年~196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的时期。共大也由于发展过快,生产基地不健全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产生了严重的困难。正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中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有关领导同志都热情地关怀共大,大力支持共大的事业,使共大全体师生员工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了无穷的力量。1961年7月,毛泽东主写下了《七三0指示信》,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办校的信心,共大的生产、教学、科研等逐步取得了巩固与提高。1961年9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庐山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时,特意到了共大庐山分校视察,次日到南昌随即接见了共大总校师生代表,他表示了毛主席及中央对于共大办学是完全赞同和支持的,肯定了共大的办学。1969年,江西农学院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直至1980年11月20日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